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直播流程公布
[ 2008/07/25 11:33 | by selboo ]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直播流程公布:
7月25日周五
13:00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第一日比赛开始
13:00 ~ 13:25 开幕式
开幕式-选手亮相进场
开幕式-升国旗
开幕式-开场白
开幕式-领导讲话
开幕式-选手代表、裁判长宣誓
开幕式-领导宣布开赛
依次介绍解说 登台
13:20 ~ 15:25 星际争霸项目小组赛直播
首场比赛 星际A组 沙俊春 vs 章春雷
第2场比赛 星际B组 张明璐 vs 纪文俊
第3场比赛 星际C组 罗贤 vs 王若度
第4场比赛 星际D组 孙一峰 vs 张磊
15:25 ~ 18:25 魔兽争霸项目小组赛直播
观众抽奖
第5场比赛 魔兽B组 吕彦超 vs 黄翔
第6场比赛 魔兽B组 黄翔 vs 苏皓
第7场比赛 魔兽C组 孙力伟 vs 陆维梁
第8场比赛 魔兽C组 陆维梁 vs 魏伟
第9场比赛 魔兽D组 李珂景 vs 周成龙
第10场比赛 魔兽D组 周成龙 vs 苏友超
18:25 ~ 20:25 魔兽女子赛项目小组赛直播
观众抽奖
第11场比赛 女子魔兽明星选手比赛 牛燕彬 vs 竺励
第12场比赛 女子魔兽明星选手比赛 吴婧 vs 韩懿莹
第13场比赛 女子魔兽明星选手比赛 张翔玲 vs 刘焱
20:25 ~ 21:30 反恐精英项目小组赛直播
第14场比赛 CS明星选手比赛
21:30 ~ 22:25 FIFA足球项目小组赛直播
观众抽奖
第15场比赛 FIFA项目决赛
22:28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第一日比赛结束
7月26日周六
12:30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第二日比赛开始
12:30 ~ 13:05 开场
开幕式-开场白 介绍昨天战况
依次介绍解说 登台
13:05 ~ 14:50魔兽争霸项目小组赛直播
首场比赛 魔兽A组 李晓峰 vs 王诩文
第2场比赛 魔兽A组李晓峰 vs 曾卓
第3场比赛 魔兽A组李晓峰 vs 胡翔
14:50 ~ 15:40 穿越火线项目决赛直播
观众抽奖
CF宝贝SHOW
第4场比赛 CF项目决赛
15:40 ~ 16:55 魔兽女子赛项目决赛直播
第5场比赛 女子魔兽半决赛
第6场比赛 女子魔兽决赛
16:55 ~ 18:00 DotA All Stars项目决赛直播
观众抽奖
第7场比赛 DOTA项目决赛
18:00 ~ 21:00 星际争霸项目双败淘汰赛直播
第8场比赛 星际胜者组第一场
第9场比赛 星际胜者组第二场
第10场比赛 星际败者组第三场
第11场比赛 星际败者组第四场
第12场比赛 星际败者组第五场
21:00 ~ 21:45 QQ飞车项目决赛直播
观众抽奖
飞车宝贝SHOW
QQ飞车比赛时段
21:45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第二日比赛结束
7月27日周日
12:30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第三日比赛开始
12:00 ~ 12:05 开场
开幕式-开场白 介绍昨天战况
依次介绍解说 登台
12:05 ~ 15:05 魔兽争霸项目双败淘汰赛直播
第1场比赛 魔兽胜者组第一场
第2场比赛 魔兽胜者组第二场
第3场比赛 魔兽败者组第三场
第4场比赛 魔兽败者组第四场
第5场比赛 魔兽败者组第五场
15:05 ~ 16:20 反恐精英项目决赛直播
观众抽奖(1)
第6场比赛 CS项目决赛
16:20 ~ 17:55 星际争霸项目决赛直播
第7场比赛 星际胜者组第三场
第8场比赛 星际败者组第六场
第9场比赛 星际决赛
17:55 ~ 19:50 魔兽争霸项目决赛直播
观众抽奖
第10场比赛 魔兽胜者组第三场
第11场比赛 魔兽败者组第六场
第12场比赛 魔兽决赛
19:50 ~ 20:25 闭幕式
回顾比赛 奖项情况 裁判长公证
主题歌演唱
颁奖嘉宾发言 观众抽大奖
各奖项颁奖
7月25日周五
13:00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第一日比赛开始
13:00 ~ 13:25 开幕式
开幕式-选手亮相进场
开幕式-升国旗
开幕式-开场白
开幕式-领导讲话
开幕式-选手代表、裁判长宣誓
开幕式-领导宣布开赛
依次介绍解说 登台
13:20 ~ 15:25 星际争霸项目小组赛直播
首场比赛 星际A组 沙俊春 vs 章春雷
第2场比赛 星际B组 张明璐 vs 纪文俊
第3场比赛 星际C组 罗贤 vs 王若度
第4场比赛 星际D组 孙一峰 vs 张磊
15:25 ~ 18:25 魔兽争霸项目小组赛直播
观众抽奖
第5场比赛 魔兽B组 吕彦超 vs 黄翔
第6场比赛 魔兽B组 黄翔 vs 苏皓
第7场比赛 魔兽C组 孙力伟 vs 陆维梁
第8场比赛 魔兽C组 陆维梁 vs 魏伟
第9场比赛 魔兽D组 李珂景 vs 周成龙
第10场比赛 魔兽D组 周成龙 vs 苏友超
18:25 ~ 20:25 魔兽女子赛项目小组赛直播
观众抽奖
第11场比赛 女子魔兽明星选手比赛 牛燕彬 vs 竺励
第12场比赛 女子魔兽明星选手比赛 吴婧 vs 韩懿莹
第13场比赛 女子魔兽明星选手比赛 张翔玲 vs 刘焱
20:25 ~ 21:30 反恐精英项目小组赛直播
第14场比赛 CS明星选手比赛
21:30 ~ 22:25 FIFA足球项目小组赛直播
观众抽奖
第15场比赛 FIFA项目决赛
22:28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第一日比赛结束
7月26日周六
12:30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第二日比赛开始
12:30 ~ 13:05 开场
开幕式-开场白 介绍昨天战况
依次介绍解说 登台
13:05 ~ 14:50魔兽争霸项目小组赛直播
首场比赛 魔兽A组 李晓峰 vs 王诩文
第2场比赛 魔兽A组李晓峰 vs 曾卓
第3场比赛 魔兽A组李晓峰 vs 胡翔
14:50 ~ 15:40 穿越火线项目决赛直播
观众抽奖
CF宝贝SHOW
第4场比赛 CF项目决赛
15:40 ~ 16:55 魔兽女子赛项目决赛直播
第5场比赛 女子魔兽半决赛
第6场比赛 女子魔兽决赛
16:55 ~ 18:00 DotA All Stars项目决赛直播
观众抽奖
第7场比赛 DOTA项目决赛
18:00 ~ 21:00 星际争霸项目双败淘汰赛直播
第8场比赛 星际胜者组第一场
第9场比赛 星际胜者组第二场
第10场比赛 星际败者组第三场
第11场比赛 星际败者组第四场
第12场比赛 星际败者组第五场
21:00 ~ 21:45 QQ飞车项目决赛直播
观众抽奖
飞车宝贝SHOW
QQ飞车比赛时段
21:45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第二日比赛结束
7月27日周日
12:30 WCG2008三星电子杯中国总决赛第三日比赛开始
12:00 ~ 12:05 开场
开幕式-开场白 介绍昨天战况
依次介绍解说 登台
12:05 ~ 15:05 魔兽争霸项目双败淘汰赛直播
第1场比赛 魔兽胜者组第一场
第2场比赛 魔兽胜者组第二场
第3场比赛 魔兽败者组第三场
第4场比赛 魔兽败者组第四场
第5场比赛 魔兽败者组第五场
15:05 ~ 16:20 反恐精英项目决赛直播
观众抽奖(1)
第6场比赛 CS项目决赛
16:20 ~ 17:55 星际争霸项目决赛直播
第7场比赛 星际胜者组第三场
第8场比赛 星际败者组第六场
第9场比赛 星际决赛
17:55 ~ 19:50 魔兽争霸项目决赛直播
观众抽奖
第10场比赛 魔兽胜者组第三场
第11场比赛 魔兽败者组第六场
第12场比赛 魔兽决赛
19:50 ~ 20:25 闭幕式
回顾比赛 奖项情况 裁判长公证
主题歌演唱
颁奖嘉宾发言 观众抽大奖
各奖项颁奖
"永久"免费网络电话
[ 2008/07/24 14:38 | by selboo ]
使用的是 酷宝 http://www.kubao.com/
自己去下载了 http://www.kubao.com/rjxz.shtml
注册就送免费 8 分钟,使用的是邮箱验证,如果你去注册163邮箱太麻烦了,
这里推荐 10分钟邮箱 http://www.10minutemail.com/
获得一个10分钟邮箱,去注册就可得到8分钟通话时间,没了在去申请...
过程很简单...
认识CPU的技术参数
[ 2008/07/24 10:37 | by selboo ]
CPU是PC的核心所在,在以下的文章里面我们从几个与CPU相关的性能参数谈起,使读者初步对CPU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将有助于加深读者对PC的了解。
1.CPU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缩写,它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CPU的内部结构可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CPU的工作原理就象一个工厂对产品的加工过程:进入工厂的原料(指令),经过物资分配部门(控制单元)的调度分配,被送往生产线(逻辑运算单元),生产出成品(处理后的数据)后,再存储在仓库(存储器)中,最后等着拿到市场上去卖(交由应用程序使用)。
2.CPU的相关技术参数
(1)主频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很多人以为认为CPU的主频指的是CPU运行的速度,实际上这个认识是很片面的。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当然,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公式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而且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因此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2)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也是MHz。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下面的前端总线介绍我们谈谈两者的区别。
(3)前端总线(FSB)频率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由于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带宽)/8。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千万次;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
(4)倍频系数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但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CPU与系统之间数据传输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频而得到高主频的CPU就会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CPU从系统中得到数据的极限速度不能够满足CPU运算的速度。
(5)缓存
缓存是指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的存储器,它先于内存与CPU交换数据,因此速度很快。L1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详图,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达1MB-3MB。
(6)CPU扩展指令集
CPU扩展指令集指的是CPU增加的多媒体或者是3D处理指令,这些扩展指令可以提高CPU处理多媒体和3D图形的能力。著名的有MMX(多媒体扩展指令)、SSE(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扩展)和3DNow!指令集。
(7)CPU内核和I/O工作电压
从586CPU开始,CPU的工作电压分为内核电压和I/O电压两种。其中内核电压的大小是根据CPU的生产工艺而定,一般制作工艺越小,内核工作电压越低;I/O电压一般都在1.6~3V。低电压能解决耗电过大和发热过高的问题。
(8)制造工艺
指在硅材料上生产CPU时内部各元器材的连接线宽度,一般用微米表示。微米值越小制作工艺越先进,CPU可以达到的频率越高,集成的晶体管就可以更多。目前Intel的P4和AMD的XP都已经达到了0.13微米的制造工艺,明年将达到0.09微米的制作工艺。
从上面我们了解了CPU的逻辑结构以及一些基本技术参数,本文将继续全面的了解影响CPU性能的有关技术参数。
上图是用WCPUID测试CPU得出的关于某款CPU的各种参数。我们可以看到这款CPU的信息:
第一部分为处理器的类型,其中Processor(处理器)为AMD Athlon XP CPU;Platform(封裝)是Scoket 462插脚;Vendor String(厂商)为AMD;Family、Model、Stepping ID组成系列号,可以用来识别CPU的型号;Name String(名称)为AMD的Athlon系列CPU。
第二部分为处理器的频率参数。其中Internal Clock即CPU的主频,可以看到这款CPU的主频为2280.30MHz,即2.2G;System Bus即前端总线,这款CPU的外频为350MHz,并非标准的前端总线,因此是超了外频的CPU;System Clock即外频,即为175MHz,是超了外频的CPU;Multiplier即倍频,这款CPU的倍频为13。
第三部分为处理器的缓存情况。L1 I-Cache:L1 I-缓存,这款CPU为64k;L1 D-Cache:L1 D-缓存,同样为64K;L2 Cache:L2快取,这款CPU的L2缓存达到512K;L2 Speed:L2速度,和CPU的主频一样。
第四部分为处理器所支持的多媒体扩展指令集,可以看到这款CPU所支持的指令集有MMX、MMX+、SSE、3DNOW!、3DNOW!+,但是不支持SSE2指令。
1.指令集
(1) X86指令集要知道什么是指令集还要从当今的X86架构的CPU说起。X86指令集是Intel为其第一块16位CPU(i8086)专门开发的,IBM1981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PC机中的CPU—i8088(i8086简化版)使用的也是X86指令,同时电脑中为提高浮点数据处理能力而增加的X87芯片系列数学协处理器则另外使用X87指令,以后就将X86指令集和X87指令集统称为X86指令集。虽然随着CPU技术的不断发展,Intel陆续研制出更新型的i80386、i80486直到今天的PentiumⅢ(以下简为PⅢ)系列,但为了保证电脑能继续运行以往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以保护和继承丰富的软件资源,所以Intel公司所生产的所有CPU仍然继续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它的CPU仍属于X86系列。由于Intel X86系列及其兼容CPU都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就形成了今天庞大的X86系列及兼容CPU阵容。
(2) RISC指令集RISC指令集是以后高性能CPU的发展方向。它与传统的CISC(复杂指令集)相对。相比而言,RISC的指令格式统一,种类比较少,寻址方式也比复杂指令集少。当然处理速度就提高很多了。而且RISC指令集还兼容原来的X86指令集。
2.字长
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当前的CPU都是32位的CPU,但是字长的最佳是CPU发展的一个趋势。AMD未来将推出64位的CPU-Atlon64。未来必然是64位CPU的天下。
3.IA-32、IA-64架构
IA是Intel Architecture(英特尔体系结构)的英语缩写,IA-32或IA-64是指符合英特尔结构字长为32或64位的CPU,其他公司所生产的与Intel产品相兼容的CPU也包括在这一范畴。当前市场上所有的X86系列CPU仍属IA-32架构。AMD即将推出Athlon64是IA-64架构的CPU。
4.流水线与超流水线
流水线(pipeline)是Intel首次在486芯片中开始使用的。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就象工业生产上的装配流水线。在CPU中由5~6个不同功能的电路单元组成一条指令处理流水线,然后将一条X86指令分成5~6步后再由这些电路单元分别执行,这样就能实现在一个CPU时钟周期完成一条指令,因此提高CPU的运算速度。超流水线(superpiplined)是指某型CPU内部的流水线超过通常的5~6步以上,例如Pentium pro的流水线就长达14步。将流水线设计的步(级)其完成一条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适应工作主频更高的CPU。但是流水线过长也带来了一定副作用,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Intel的奔腾4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虽然它的主频可以高达1.4G以上,但其运算性能却远远比不上AMD 1.2G的速龙甚至奔腾III。
5.封装形式
CPU封装是采用特定的材料将CPU芯片或CPU模块固化在其中以防损坏的保护措施,一般必须在封装后CPU才能交付用户使用。CPU的封装方式取决于CPU安装形式和器件集成设计,从大的分类来看通常采用Socket插座进行安装的CPU使用PGA(栅格阵列)方式封装,而采用Slot x槽安装的CPU则全部采用SEC(单边接插盒)的形式封装。现在还有PLGA(Plastic Land Grid Array)、OLGA(Organic Land Grid Array)等封装技术。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目前CPU封装技术的发展方向以节约成本为主。
一 进制转换
分区表中会用到二进制,16进制和10进制,大家要熟悉它们之间的转换,例如16进制的3F等于10进制的63等于二进制的111111。好在现在有计算器可以用,心算没把握就用计算器好了,所以进制转换相对不算难。开始-运行-输入"calc" 即可打开计算器
二 常用存储单位
1K=1024字节=210 字节
1M=1024K=220 字节
1G=1024M=230 字节
1个扇区=512字节
介绍这些是因为分区表中表示分区大小是用扇区表示,也就是说分区表中只会说这个分区有多少个扇区,而不会说有多少G,多少M,因此我们要习惯进行存储单位转换。例如分区表中描述分区大小是 72 A1 A9 03,首先你要明白这四个字节是高低位颠倒的,高位在后,低位在前,真正的分区大小是 03 A9 A1 72。然后我们把16进制转为10进制,这样就知道了这个分区大小是 61448562扇区,换算为字节就是61448562×512=31461663744。然后除以2的30次方,就可以知道分区的大小是 31461663744/ 230 =29.3 G。
三 扇区定位
硬盘中有数以亿计的扇区,如何才能准确定位到每一个扇区呢?一般用C/H/S和LBA两种方法。这两种定位方法都很重要,我们来好好看看。
C/H/S指的是利用柱面/磁头/扇区这三个参数来定位扇区,有的资料说C/H/S指的是磁道,磁头和扇区,这就不准确了。磁道是硬盘盘体上的同心圆,每个磁道上排列了63个扇区,盘体最外圈为0磁道,从外圈向内圈编号逐步加大。由于一块硬盘有多块盘体,因此硬盘可以看作是一个圆柱体。这时就看出用磁道定位不妥的地方了,磁道显然是只适合在二维空间定位,不适合在三维空间中表示准确的坐标。柱面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柱面是所有盘体上磁道的集合,例如0柱面指的是所有盘体上的0磁道所组成的一个圆柱体。这下您肯定明白了,原来磁道是二维的圆,柱面是三维的圆柱。
一个柱面包含了若干磁道,如何来准确表示柱面中的具体磁道呢?这时就可以使用磁头参数了。每个磁头负责读取柱面中的处于不同高度的磁道,我们只要给出具体的磁头数值,就知道对应柱面中的哪个磁道了。这样我们根据柱面和磁头两个参数就可以准确地定位到盘体中的某个磁道,一个磁道上有63个扇区,我们只要再知道扇区的编号,就可以完成在三维空间中定位扇区的任务了,C/H/S三个参数就是这样定位扇区的。
柱面编号从0开始,每个柱面有255个磁头,编号从0到254,每磁道有63个扇区,编号从1到63。有朋友问:难道硬盘中真的有255个磁头吗?当然不是,硬盘中的磁头很少会超过4个,真正硬盘的每个磁道也不是都有65个扇区。每柱面255磁头每磁道63扇区这种模型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人为规定出来的,就象我们规定每小时有60分钟而每分钟有60秒那样。虽然柱面中的磁头数量和实际不符,但由于硬盘中有一个地址翻译器,可以将标准模型中的CHS参数转换为硬盘实际的CHS参数,因此我们用C/H/S定位扇区是没有问题的,这就象可以从阴历的日期转换为阳历的日期。
柱面是研究分区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分区以柱面为粒度。这话怎么理解?操作系统分区时要考虑柱面因素,分区总是结束在柱面的最后一个扇区,也就是说分区总是结束在某个柱面的254磁头63扇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要求的分区大小和实际分区大小总是有些小小的误差,例如你要分一个区是200M,操作系统在分区时考虑的是这个分区到到哪个柱面结束离你的要求误差最小。这种以柱面为粒度的分区方式肯定会有误差,误差不会超过半个柱面,一个柱面的大小是 255磁头×63扇区×512字节=7.8M
LBA定位扇区的方式就简单多了,LBA方法是把硬盘当作一个扇区集合,LBA给硬盘中的每个扇区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编号,只要你说出扇区编号就可以定位出扇区位置。LBA只用了一个参数,而C/H/S用了三个参数,两种方式可以相互转换。就象我们习惯用年月日来表示历史上的某一天,但其实也可以直接说今天是公元某某天。硬盘上的第一个扇区用C/H/S表示是0/0/1,0柱面0磁头1扇区,用LBA表示就是0号扇区。C/H/S和LBA之间有转换公式,但我很少会手工计算,我一般都利用Winhex帮忙,例如我想知道950/254/63对应的LBA是多少,我就在Winhex中选择转到扇区,如下图所示,输入C/H/S参数。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0735_57567870.jpg)
Winhex转到指定扇区后会同时显示显示C/H/S和LBA参数,如下图所示,Winhex告诉我们950/254/63对应的LBA参数是15277814。从LBA转换C/H/S也可用同样方法。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0928_2899fc9a.gif)
好了,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就可以来分析分区表了。分区表在硬盘的第一个扇区,0柱面0磁头1扇区,这个扇区也被称为MBR,主引导记录。MBR有512个字节,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个引导程序,446字节;第二部分是分区表,64字节;第三部分是结束标志,内容是55AA,2字节。如下图所示就是MBR的内容,绿色部分为分区表。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1047_82751816.gif)
分区表有64个字节,可以表示4项分区,每项分区为16个字节。我们只要把16个字节的内容搞清楚了,分区表就不再神秘了。上图所使用的计算机硬盘分了四个区,如下图所示,是大家常用的分区方法,一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扩展分区内分了三个逻辑分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1140_5049c24f.gif)
这四个分区在分区表中如何表现呢?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区表中只有两项内容,分别是80 01 01 00 07 FE FF FB 3F 00 00 00 BD 08 FA 00,00 00 C1 FC 0F FE FF FF FC 08 FA 00 2C CD 05 01。这意味着MBR的分区表中只定义了两个分区,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先分析第一个分区表项,80 01 01 00 07 FE FF FB 3F 00 00 00 BD 08 FA 00,我们先解释一下这16个字节的含义。
第一个字节的内容是分区的引导标志,80表示是引导分区,00表示不是引导分区。第二,三,4字节表示分区的起始磁头,扇区,柱面,本例中三个参数分别是01 01 00,这代表第一个分区从0柱面1磁头1扇区开始。第五个字节表示分区类型,07表示NTFS分区,常用的类型有 0F(扩展分区),0B(FAT32),06(FAT16)。第六,七,八字节分别表示分区的结束磁头,扇区,柱面。注意,这里有些玄机,分区的起始扇区和结束扇区看起来用了一个完整字节,其实不是。由于C/H/S中扇区编号从1到63,因此用一个字节表示有些浪费,一个字节由八个二进制数组成,扇区编号只用了低六位,高2位给柱面用了。因此,表示柱面其实用了10个二进制数,其中高2位是从扇区参数中借来的。结合本例看看,六,七,八参数分别是 FE FF FB,分析一下,FE表示分区的结束磁头是254,FF拆为二进制是11111111,低六位是111111,用来表示分区的结束扇区,也就是说结束扇区是63。FF拆开后高2位11给了柱面用,也就是说分区的结束柱面不是FB,而是3FB,3FB等于十进制的1019。这下子我们明白了,第一个分区开始在0/1/1,结束在1019/254/63。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不禁有些疑问,分区表只用了八个字节就已经表示了起始和结束位置,为什么还需要后八个字节呢?其实后八个字节是用LBA方法来表示分区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这可不是多此一举,主要是因为CHS对大容量硬盘已经力不从心了。从刚才的参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CHS表示柱面的参数最多也就是10个二进制数,10个二进制数只能表示1024个柱面,1024柱面才多大?1024×7.8M=8G。看看,C/H/S无法定位8G以后的硬盘空间,这也是当初设计分区表时目光短浅,如果能用两个字节表示柱面,那现在就完全没问题了。由于C/H/S对现在的海量硬盘根本无用武之地,因此表示分区大小的重任就只能落在LBA的肩上了。
继续分析分区表项的第九,十,十一,十二字节,这四个字节代表分区之前的扇区数,意思是从分区的起始到硬盘的第一个扇区之前有多少扇区,其实是很隐晦地告诉我们分区从哪里起始。本例中这四个字节的内容是3F 00 00 00,首先我们要高低位互换,四个字节的内容是00 00 00 3F,转为10进制是63,这意味着第一个分区之前的扇区数是63,也意味着第一个分区从63扇区开始。为什么?有人这么问,既然第一个分区之前有63个扇区,那第一个分区应该从64扇区开始才对呀?主要是因为LBA表示扇区是从0开始编号而不是从1开始,分区之前有63个扇区意味着分区之前的扇区是从0到62,那分区起始自然应该从63开始。
分区表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字节代表分区的大小,这四个字节表示分区的扇区数。本例这四个参数为BD 08 FA 00,高低位互换一下,分区的扇区数为00 FA 08 BD,换算为10进制为16386237。知道了分区起始在63,大小为16386237,结束位置也就知道了 63+ 16386237-1=16386299。用winhex转到16386299看看,如下图所示,16386299正是1019柱面254磁头63扇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1240_1417c76a.gif)
对分区表的第一个项内容总结一下,这16个参数告诉我们,第一个分区从0/1/1开始,到1019/254/63结束,可以引导系统,分区类型为NTFS,分区起始的扇区数是63,分区大小是16386237扇区。以前有同学提过问题,分区为什么不从第二个扇区开始?主要是因为MBR太重要,操作系统不希望对此扇区进行太多访问,因此干脆把MBR所在的整个磁道都划到分区之外了,这就是为什么第一个分区从0柱面1磁头1扇区开始。
分析了分区表的第一项,接下来来分析第二项 00 00 C1 FC 0F FE FF FF FC 08 FA 00 2C CD 05 01。第二项前八个字节中我们只要看第一个字节和第五个字节,知道第二个分区是扩展分区,不能引导,这就够了。其余6个字节用C/H/S表示分区的起始和结束就不用再看了,因为8G以后C/H/S已经失去作用了,第二个扩展分区结束的位置远远超过8G,C/H/S肯定无法表示了,主要看看后八个字节的LBA参数就可以了。扩展分区之前的扇区数是FC 08 FA 00,高低位互换后是00 FA 08 FC,也就是扩展分区之前的扇区数是16386300,扩展分区的起始是16386300扇区。扩展分区的大小是2C CD 05 01,高低位互换后再转为10进制是17157420扇区,因此可算出分区的结束是在16386300+17157420-1=33543719扇区。扩展分区的起点和终点都知道了,通过Winhex查询C/H/S参数,可知分区的起始是1020/0/1,结束在2087/254/63。
分析了MBR的分区表后,我们发现分区表中定义了两个分区,一个是主分区,一个是扩展分区。看到这里,有人要问了,这个硬盘明明有四个分区,怎么在分区表中只定义了两项?到目前为止,只有C分区被定义出来,D,E,F分区在哪里定义呢?答案在扩展分区里,在扩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有一个分区表,分区表中将定义出主分区D,然后定义出下一个扩展分区。找到下一个扩展分区的起始扇区,又会看到一个分区表,定义出主分区E,然后又定义下一个扩展分区……这种依靠扩展分区的方法被称为链式分区表,其实使用扩展分区也是无奈之举,由于MBR的分区表只有4项,我们如果不使用扩展分区就最多只能使用四个分区。有了扩展分区之后,显然分区的数量就不受限制了,而且现在从分区表的角度来看,分区表中只有主分区和扩展分区,根本没有逻辑分区。我们使用的逻辑分区,不过是在扩展分区的分区表中定义出来的主分区而已。分区拓扑如下图所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1538_1035ae92.gif)
分区表中会用到二进制,16进制和10进制,大家要熟悉它们之间的转换,例如16进制的3F等于10进制的63等于二进制的111111。好在现在有计算器可以用,心算没把握就用计算器好了,所以进制转换相对不算难。开始-运行-输入"calc" 即可打开计算器
二 常用存储单位
1K=1024字节=210 字节
1M=1024K=220 字节
1G=1024M=230 字节
1个扇区=512字节
介绍这些是因为分区表中表示分区大小是用扇区表示,也就是说分区表中只会说这个分区有多少个扇区,而不会说有多少G,多少M,因此我们要习惯进行存储单位转换。例如分区表中描述分区大小是 72 A1 A9 03,首先你要明白这四个字节是高低位颠倒的,高位在后,低位在前,真正的分区大小是 03 A9 A1 72。然后我们把16进制转为10进制,这样就知道了这个分区大小是 61448562扇区,换算为字节就是61448562×512=31461663744。然后除以2的30次方,就可以知道分区的大小是 31461663744/ 230 =29.3 G。
三 扇区定位
硬盘中有数以亿计的扇区,如何才能准确定位到每一个扇区呢?一般用C/H/S和LBA两种方法。这两种定位方法都很重要,我们来好好看看。
C/H/S指的是利用柱面/磁头/扇区这三个参数来定位扇区,有的资料说C/H/S指的是磁道,磁头和扇区,这就不准确了。磁道是硬盘盘体上的同心圆,每个磁道上排列了63个扇区,盘体最外圈为0磁道,从外圈向内圈编号逐步加大。由于一块硬盘有多块盘体,因此硬盘可以看作是一个圆柱体。这时就看出用磁道定位不妥的地方了,磁道显然是只适合在二维空间定位,不适合在三维空间中表示准确的坐标。柱面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柱面是所有盘体上磁道的集合,例如0柱面指的是所有盘体上的0磁道所组成的一个圆柱体。这下您肯定明白了,原来磁道是二维的圆,柱面是三维的圆柱。
一个柱面包含了若干磁道,如何来准确表示柱面中的具体磁道呢?这时就可以使用磁头参数了。每个磁头负责读取柱面中的处于不同高度的磁道,我们只要给出具体的磁头数值,就知道对应柱面中的哪个磁道了。这样我们根据柱面和磁头两个参数就可以准确地定位到盘体中的某个磁道,一个磁道上有63个扇区,我们只要再知道扇区的编号,就可以完成在三维空间中定位扇区的任务了,C/H/S三个参数就是这样定位扇区的。
柱面编号从0开始,每个柱面有255个磁头,编号从0到254,每磁道有63个扇区,编号从1到63。有朋友问:难道硬盘中真的有255个磁头吗?当然不是,硬盘中的磁头很少会超过4个,真正硬盘的每个磁道也不是都有65个扇区。每柱面255磁头每磁道63扇区这种模型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人为规定出来的,就象我们规定每小时有60分钟而每分钟有60秒那样。虽然柱面中的磁头数量和实际不符,但由于硬盘中有一个地址翻译器,可以将标准模型中的CHS参数转换为硬盘实际的CHS参数,因此我们用C/H/S定位扇区是没有问题的,这就象可以从阴历的日期转换为阳历的日期。
柱面是研究分区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分区以柱面为粒度。这话怎么理解?操作系统分区时要考虑柱面因素,分区总是结束在柱面的最后一个扇区,也就是说分区总是结束在某个柱面的254磁头63扇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要求的分区大小和实际分区大小总是有些小小的误差,例如你要分一个区是200M,操作系统在分区时考虑的是这个分区到到哪个柱面结束离你的要求误差最小。这种以柱面为粒度的分区方式肯定会有误差,误差不会超过半个柱面,一个柱面的大小是 255磁头×63扇区×512字节=7.8M
LBA定位扇区的方式就简单多了,LBA方法是把硬盘当作一个扇区集合,LBA给硬盘中的每个扇区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编号,只要你说出扇区编号就可以定位出扇区位置。LBA只用了一个参数,而C/H/S用了三个参数,两种方式可以相互转换。就象我们习惯用年月日来表示历史上的某一天,但其实也可以直接说今天是公元某某天。硬盘上的第一个扇区用C/H/S表示是0/0/1,0柱面0磁头1扇区,用LBA表示就是0号扇区。C/H/S和LBA之间有转换公式,但我很少会手工计算,我一般都利用Winhex帮忙,例如我想知道950/254/63对应的LBA是多少,我就在Winhex中选择转到扇区,如下图所示,输入C/H/S参数。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0735_57567870.jpg)
Winhex转到指定扇区后会同时显示显示C/H/S和LBA参数,如下图所示,Winhex告诉我们950/254/63对应的LBA参数是15277814。从LBA转换C/H/S也可用同样方法。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0928_2899fc9a.gif)
好了,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就可以来分析分区表了。分区表在硬盘的第一个扇区,0柱面0磁头1扇区,这个扇区也被称为MBR,主引导记录。MBR有512个字节,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个引导程序,446字节;第二部分是分区表,64字节;第三部分是结束标志,内容是55AA,2字节。如下图所示就是MBR的内容,绿色部分为分区表。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1047_82751816.gif)
分区表有64个字节,可以表示4项分区,每项分区为16个字节。我们只要把16个字节的内容搞清楚了,分区表就不再神秘了。上图所使用的计算机硬盘分了四个区,如下图所示,是大家常用的分区方法,一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扩展分区内分了三个逻辑分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1140_5049c24f.gif)
这四个分区在分区表中如何表现呢?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区表中只有两项内容,分别是80 01 01 00 07 FE FF FB 3F 00 00 00 BD 08 FA 00,00 00 C1 FC 0F FE FF FF FC 08 FA 00 2C CD 05 01。这意味着MBR的分区表中只定义了两个分区,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先分析第一个分区表项,80 01 01 00 07 FE FF FB 3F 00 00 00 BD 08 FA 00,我们先解释一下这16个字节的含义。
第一个字节的内容是分区的引导标志,80表示是引导分区,00表示不是引导分区。第二,三,4字节表示分区的起始磁头,扇区,柱面,本例中三个参数分别是01 01 00,这代表第一个分区从0柱面1磁头1扇区开始。第五个字节表示分区类型,07表示NTFS分区,常用的类型有 0F(扩展分区),0B(FAT32),06(FAT16)。第六,七,八字节分别表示分区的结束磁头,扇区,柱面。注意,这里有些玄机,分区的起始扇区和结束扇区看起来用了一个完整字节,其实不是。由于C/H/S中扇区编号从1到63,因此用一个字节表示有些浪费,一个字节由八个二进制数组成,扇区编号只用了低六位,高2位给柱面用了。因此,表示柱面其实用了10个二进制数,其中高2位是从扇区参数中借来的。结合本例看看,六,七,八参数分别是 FE FF FB,分析一下,FE表示分区的结束磁头是254,FF拆为二进制是11111111,低六位是111111,用来表示分区的结束扇区,也就是说结束扇区是63。FF拆开后高2位11给了柱面用,也就是说分区的结束柱面不是FB,而是3FB,3FB等于十进制的1019。这下子我们明白了,第一个分区开始在0/1/1,结束在1019/254/63。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不禁有些疑问,分区表只用了八个字节就已经表示了起始和结束位置,为什么还需要后八个字节呢?其实后八个字节是用LBA方法来表示分区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这可不是多此一举,主要是因为CHS对大容量硬盘已经力不从心了。从刚才的参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CHS表示柱面的参数最多也就是10个二进制数,10个二进制数只能表示1024个柱面,1024柱面才多大?1024×7.8M=8G。看看,C/H/S无法定位8G以后的硬盘空间,这也是当初设计分区表时目光短浅,如果能用两个字节表示柱面,那现在就完全没问题了。由于C/H/S对现在的海量硬盘根本无用武之地,因此表示分区大小的重任就只能落在LBA的肩上了。
继续分析分区表项的第九,十,十一,十二字节,这四个字节代表分区之前的扇区数,意思是从分区的起始到硬盘的第一个扇区之前有多少扇区,其实是很隐晦地告诉我们分区从哪里起始。本例中这四个字节的内容是3F 00 00 00,首先我们要高低位互换,四个字节的内容是00 00 00 3F,转为10进制是63,这意味着第一个分区之前的扇区数是63,也意味着第一个分区从63扇区开始。为什么?有人这么问,既然第一个分区之前有63个扇区,那第一个分区应该从64扇区开始才对呀?主要是因为LBA表示扇区是从0开始编号而不是从1开始,分区之前有63个扇区意味着分区之前的扇区是从0到62,那分区起始自然应该从63开始。
分区表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字节代表分区的大小,这四个字节表示分区的扇区数。本例这四个参数为BD 08 FA 00,高低位互换一下,分区的扇区数为00 FA 08 BD,换算为10进制为16386237。知道了分区起始在63,大小为16386237,结束位置也就知道了 63+ 16386237-1=16386299。用winhex转到16386299看看,如下图所示,16386299正是1019柱面254磁头63扇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1240_1417c76a.gif)
对分区表的第一个项内容总结一下,这16个参数告诉我们,第一个分区从0/1/1开始,到1019/254/63结束,可以引导系统,分区类型为NTFS,分区起始的扇区数是63,分区大小是16386237扇区。以前有同学提过问题,分区为什么不从第二个扇区开始?主要是因为MBR太重要,操作系统不希望对此扇区进行太多访问,因此干脆把MBR所在的整个磁道都划到分区之外了,这就是为什么第一个分区从0柱面1磁头1扇区开始。
分析了分区表的第一项,接下来来分析第二项 00 00 C1 FC 0F FE FF FF FC 08 FA 00 2C CD 05 01。第二项前八个字节中我们只要看第一个字节和第五个字节,知道第二个分区是扩展分区,不能引导,这就够了。其余6个字节用C/H/S表示分区的起始和结束就不用再看了,因为8G以后C/H/S已经失去作用了,第二个扩展分区结束的位置远远超过8G,C/H/S肯定无法表示了,主要看看后八个字节的LBA参数就可以了。扩展分区之前的扇区数是FC 08 FA 00,高低位互换后是00 FA 08 FC,也就是扩展分区之前的扇区数是16386300,扩展分区的起始是16386300扇区。扩展分区的大小是2C CD 05 01,高低位互换后再转为10进制是17157420扇区,因此可算出分区的结束是在16386300+17157420-1=33543719扇区。扩展分区的起点和终点都知道了,通过Winhex查询C/H/S参数,可知分区的起始是1020/0/1,结束在2087/254/63。
分析了MBR的分区表后,我们发现分区表中定义了两个分区,一个是主分区,一个是扩展分区。看到这里,有人要问了,这个硬盘明明有四个分区,怎么在分区表中只定义了两项?到目前为止,只有C分区被定义出来,D,E,F分区在哪里定义呢?答案在扩展分区里,在扩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有一个分区表,分区表中将定义出主分区D,然后定义出下一个扩展分区。找到下一个扩展分区的起始扇区,又会看到一个分区表,定义出主分区E,然后又定义下一个扩展分区……这种依靠扩展分区的方法被称为链式分区表,其实使用扩展分区也是无奈之举,由于MBR的分区表只有4项,我们如果不使用扩展分区就最多只能使用四个分区。有了扩展分区之后,显然分区的数量就不受限制了,而且现在从分区表的角度来看,分区表中只有主分区和扩展分区,根本没有逻辑分区。我们使用的逻辑分区,不过是在扩展分区的分区表中定义出来的主分区而已。分区拓扑如下图所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attachment/1216781538_1035ae92.gif)
Thumbs.db文件的删除和禁止产生的方法
[ 2008/07/23 10:28 | by selboo ]
Thumbs.db 这是查看缩略图所产生的缓存文件,你一定是使用缩略图的形式查看图片文件了,所以才会出现这个文件,这是正常的表现,并不是什么病毒。
Thumbs.db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全部删除并不会影响图片的浏览效果.禁止产生Thumbs.db文件的方法:
在“控制面板”中双击“文件夹选项”,在“文件夹选项”对话框中切换到“查看”标签,在在高级设置中将“不缓存缩略图”复选框前打上“√”,再点击“确定”按钮退出。全盘删除Thumbs.db文件的方法:
新建记事本文件,输入以下代码,保存成bat批处理文件(如保存成del.bat),然后双击执行即可。
@echo off
del c:\Thumbs.db /f/s/q/a
del d:\Thumbs.db /f/s/q/a
del e:\Thumbs.db /f/s/q/a
del f:\Thumbs.db /f/s/q/a
del g:\Thumbs.db /f/s/q/a
……
ex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