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分页: 179/186 第一页 上页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破解补丁
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3342133

Kaspersky Internet Security/Kaspersky Anti-Virus 2009(8.0.0.316) 汉化版
说明:
1、采用卡巴斯基官方 8.0.0.316 Beta 英文版汉化集成;  
2、全程中文安装;
3、支持中、英文切换Shift+F5/F12;
PS:安装激活时请选择“激活 beta 版”即可激活。
KAV版本增加了反网络钓鱼组件

BY-麦田守望者  2008.4.4

KIS:
http://xz.vc52.cn/Download/kis.8.0.316.cn.rar
http://www.fs2you.com/files/21c78294-0213-11dd-946b-0014221f4662

KAV:
http://xz.vc52.cn/Download/kav.8.0.316.cn.rar
http://www.fs2you.com/files/cc62e3e1-0215-11dd-bca2-0014221f3995

8.0.0.316MD5值:
d1c13f3d73f535ed1aada9e8382c9b5a  kav.8.0.316.cn.msi
845836d25dd3cf501c0c3525bc3ae57a  kis.8.0.316.cn.msi
Tags: ,

使用Ping 判断网络故障

[ 2008/04/03 17:24 | by selboo ]
    ⒈Ping 127.0.0.1:127.0.0.1是本地循环地址,如果本地址无法Ping通,则表明本地机TCP/IP协议不能正常工作。

    ⒉PING本机的IP地址:用IPConfig查看本机IP,然后Ping该IP,通则表明网络适配器(网卡或MODEM)工作正常,不通则是网络适配器出现故障。

    ⒊Ping同网段计算机的IP:Ping一台同网段计算机的IP,不通则表明网络线路出现故障;若网络中还包含有路由器,则应先Ping路由器在本网段端口的IP,不通则此段线路有问题;通则再PING路由器在目标计算机所在网段的端口IP,不通则是路由出现故障;通则再PING目的机IP地址。

    ⒋PING网址:若要检测一个带DNS服务的网络,在上一步Ping通了目标计算机的IP地址后,仍无法连接到该机,则可PING该机的网络名,比如Ping www.sina.com.cn,正常情况下会出现该网址所指向的IP,这表明本机的DNS设置正确而且DNS服务器工作正常,反之就可能是其中之一出现了故障;同样也可通过Ping计算机名检测WINS解析的故障(WINS是将计算机名解析到IP地址的服务)。

    这四步执行完毕后,网络中的故障所在点就已明确,我们就可以正确的解决问题了。
Tags: ,

二层,三层,四层交换机区别

[ 2008/04/03 14:40 | by selboo ]
  二层交换技术是发展比较成熟,二层交换机属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

  (1) 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

  (2) 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

  (3) 如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

  (4) 如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端口上,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交换机又可以学习一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

  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对于全网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学习到,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

  从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点:

  (1) 由于交换机对多数端口的数据进行同时交换,这就要求具有很宽的交换总线带宽,如果二层交换机有N个端口,每个端口的带宽是M,交换机总线带宽超过N×M,那么这交换机就可以实现线速交换;

  (2) 学习端口连接的机器的MAC地址,写入地址表,地址表的大小(一般两种表示方式:一为BEFFER RAM,一为MAC表项数值),地址表大小影响交换机的接入容量;

  (3) 还有一个就是二层交换机一般都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芯片,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由于各个厂家采用ASIC不同,直接影响产品性能。以上三点也是评判二三层交换机性能优劣的主要技术参数,这一点请大家在考虑设备选型时注意比较。

  (二)路由技术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操作,其工作模式与二层交换相似,但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层,这个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在传递包时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实现功能的方式就不同。工作原理是在路由器的内部也有一个表,这个表所标示的是如果要去某一个地方,下一步应该向那里走,如果能从路由表中找到数据包下一步往那里走,把链路层信息加上转发出去;如果不能知道下一步走向那里,则将此包丢弃,然后返回一个信息交给源地址。

  路由技术实质上来说不过两种功能:决定最优路由和转发数据包。路由表中写入各种信息,由路由算法计算出到达目的地址的最佳路径,然后由相对简单直接的转发机制发送数据包。接受数据的下一台路由器依照相同的工作方式继续转发,依次类推,直到数据包到达目的路由器。

  而路由表的维护,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路由信息的更新,将部分或者全部的路由信息公布出去,路由器通过互相学习路由信息,就掌握了全网的拓扑结构,这一类的路由协议称为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另一种是路由器将自己的链路状态信息进行广播,通过互相学习掌握全网的路由信息,进而计算出最佳的转发路径,这类路由协议称为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由于路由器需要做大量的路径计算工作,一般处理器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其性能的优劣。当然这一判断还是对中低端路由器而言,因为高端路由器往往采用分布式处理系统体系设计。

  (三)三层交换技术

  近年来的对三层技术的宣传,耳朵都能起茧子,到处都在喊三层技术,有人说这是个非常的技术,也有人说,三层交换嘛,不就是路由器和二层交换机的堆叠,也没有什么新的玩意,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先来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来看看三层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组网比较简单

  使用IP的设备A------------------------三层交换机------------------------使用IP的设备B

  比如A要给B发送数据,已知目的IP,那么A就用子网掩码取得网络地址,判断目的IP是否与自己在同一网段。如果在同一网段,但不知道转发数据所需的MAC地址,A就发送一个ARP请求,B返回其MAC地址,A用此MAC封装数据包并发送给交换机,交换机起用二层交换模块,查找MAC地址表,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端口。如果目的IP地址显示不是同一网段的,那么A要实现和B的通讯,在流缓存条目中没有对应MAC地址条目,就将第一个正常数据包发送向一个缺省网关,这个缺省网关一般在操作系统中已经设好,对应第三层路由模块,所以可见对于不是同一子网的数据,最先在MAC表中放的是缺省网关的MAC地址;然后就由三层模块接收到此数据包,查询路由表以确定到达B的路由,将构造一个新的帧头,其中以缺省网关的MAC地址为源MAC地址,以主机B的MAC地址为目的MAC地址。通过一定的识别触发机制,确立主机A与B的MAC地址及转发端口的对应关系,并记录进流缓存条目表,以后的A到B的数据,就直接交由二层交换模块完成。这就通常所说的一次路由多次转发。

  以上就是三层交换机工作过程的简单概括,可以看出三层交换的特点:

  由硬件结合实现数据的高速转发。

  这就不是简单的二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叠加,三层路由模块直接叠加在二层交换的高速背板总线上,突破了传统路由器的接口速率限制,速率可达几十Gbit/s。算上背板带宽,这些是三层交换机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简洁的路由软件使路由过程简化。

  大部分的数据转发,除了必要的路由选择交由路由软件处理,都是又二层模块高速转发,路由软件大多都是经过处理的高效优化软件,并不是简单照搬路由器中的软件。

  结论

  二层交换机用于小型的局域网络。这个就不用多言了,在小型局域网中,广播包影响不大,二层交换机的快速交换功能、多个接入端口和低谦价格为小型网络用户提供了很完善的解决方案。

  路由器的优点在于接口类型丰富,支持的三层功能强大,路由能力强大,适合用于大型的网络间的路由,它的优势在于选择最佳路由,负荷分担,链路备份及和其他网络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等等路由器所具有功能。三层交换机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快大型局域网络内部的数据的快速转发,加入路由功能也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如果把大型网络按照部门,地域等等因素划分成一个个小局域网,这将导致大量的网际互访,单纯的使用二层交换机不能实现网际互访;如单纯的使用路由器,由于接口数量有限和路由转发速度慢,将限制网络的速度和网络规模,采用具有路由功能的快速转发的三层交换机就成为首选。

  一般来说,在内网数据流量大,要求快速转发响应的网络中,如全部由三层交换机来做这个工作,会造成三层交换机负担过重,响应速度受影响,将网间的路由交由路由器去完成,充分发挥不同设备的优点,不失为一种好的组网策略,当然,前提是客户的腰包很鼓,不然就退而求其次,让三层交换机也兼为网际互连。第四层交换的一个简单定义是:它是一种功能,它决定传输不仅仅依据MAC地址(第二层网桥)或源/目标IP地址(第三层路由),而且依据TCP/UDP(第四层) 应用端口号。第四层交换功能就象是虚IP,指向物理服务器。它传输的业务服从的协议多种多样,有HTTP、FTP、NFS、Telnet或其他协议。这些业务在物理服务器基础上,需要复杂的载量平衡算法。在IP世界,业务类型由终端TCP或UDP端口地址来决定,在第四层交换中的应用区间则由源端和终
端IP地址、TCP和UDP端口共同决定。

  在第四层交换中为每个供搜寻使用的服务器组设立虚IP地址(VIP),每组服务器支持某种应用。在域名服务器(DNS)中存储的每个应用服务器地址是VIP,而不是真实的服务器地址。

  当某用户申请应用时,一个带有目标服务器组的VIP连接请求(例如一个TCP SYN包)发给服务器交换机。服务器交换机在组中选取最好的服务器,将终端地址中的VIP用实际服务器的IP取代,并将连接请求传给服务器。这样,同一区间所有的包由服务器交换机进行映射,在用户和同一服务器间进行传输。

  第四层交换的原理

  OSI模型的第四层是传输层。传输层负责端对端通信,即在网络源和目标系统之间协调通信。在IP协议栈中这是TCP(一种传输协议)和UDP(用户数据包协议)所在的协议层。

  在第四层中,TCP和UDP标题包含端口号(portnumber),它们可以唯一区分每个数据包包含哪些应用协议(例如HTTP、FTP等)。端点系统利用这种信息来区分包中的数据,尤其是端口号使一个接收端计算机系统能够确定它所收到的IP包类型,并把它交给合适的高层软件。端口号和设备IP地址的组合通常称作“插口(socket)”。

  1和255之间的端口号被保留,他们称为“熟知”端口,也就是说,在所有主机TCP/IP协议栈实现中,这些端口号是相同的。除了“熟知”端口外,标准UNIX服务分配在256到1024端口范围,定制的应用一般在1024以上分配端口号.

  分配端口号的最近清单可以在RFc1700”Assigned Numbers”上找到。TCP/UDP端口号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为网络交换机所利用,这是第4层交换的基础。

  "熟知"端口号举例:
  
      应用协议     端口号
       FTP        20(数据)
                  21(控制)
       TELNET    23
       SMTP      25
       HTTP       80
       NNTP      119
       NNMP      16
                  162(SNMP traps)

  TCP/UDP端口号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为网络交换机所利用,这是第四层交换的基础。

  具有第四层功能的交换机能够起到与服务器相连接的“虚拟IP”(VIP)前端的作用。每台服务器和支持单一或通用应用的服务器组都配置一个VIP地址。这个VIP地址被发送出去并在域名系统上注册。

  在发出一个服务请求时,第四层交换机通过判定TCP开始,来识别一次会话的开始。然后它利用复杂的算法来确定处理这个请求的最佳服务器。一旦做出这种决定,交换机就将会话与一个具体的IP地址联系在一起,并用该服务器真正的IP地址来代替服务器上的VIP地址。

  每台第四层交换机都保存一个与被选择的服务器相配的源IP地址以及源TCP 端口相关联的连接表。然后第四层交换机向这台服务器转发连接请求。所有后续包在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重新影射和转发,直到交换机发现会话为止。

  在使用第四层交换的情况下,接入可以与真正的服务器连接在一起来满足用户制定的规则,诸如使每台服务器上有相等数量的接入或根据不同服务器的容量来分配传输流。

  如何选用合适的第四层交换

  a,速度

  为了在企业网中行之有效,第四层交换必须提供与第三层线速路由器可比拟的性能。也就是说,第四层交换必须在所有端口以全介质速度操作,即使在多个千兆以太网连接上亦如此。千兆以太网速度等于以每秒1488000 个数据包的最大速度路由(假定最坏的情形,即所有包为以及网定义的最小尺寸,长64字节)。

  b,服务器容量平衡算法
  
  依据所希望的容量平衡间隔尺寸,第四层交换机将应用分配给服务器的算法有很多种,有简单的检测环路最近的连接、检测环路时延或检测服务器本身的闭环反馈。在所有的预测中,闭环反馈提供反映服务器现有业务量的最精确的检测。

  c,表容量

  应注意的是,进行第四层交换的交换机需要有区分和存贮大量发送表项的能力。交换机在一个企业网的核心时尤其如此。许多第二/ 三层交换机倾向发送表的大小与网络设备的数量成正比。对第四层交换机,这个数量必须乘以网络中使用的不同应用协议和会话的数量。因而发送表的大小随端点设备和应用类型数量的增长而迅速增长。第四层交换机设计者在设计其产品时需要考虑表的这种增长。大的表容量对制造支持线速发送第四层流量的
高性能交换机至关重要.

  d,冗余

  第四层交换机内部有支持冗余拓扑结构的功能。在具有双链路的网卡容错连接时,就可能建立从一个服务器到网卡,链路和服务器交换器的完全冗余系统。
Tags:
      你为什么在Windows桌面右键菜单上狂点“刷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在Windows桌面右键菜单上狂点“刷新”。  先来说说“刷新”的本意。Windows XP帮助文档中的解释为“刷新用当前的数据更新显示信息”。这一功能适用于Windows的很多场合,如在Explorer中更新文件信息的显示,在浏览器中重新载入页面等等。桌面是一个特殊的文件夹,其刷新的本质仍然是更新显示信息。
      举例说明“刷新”的正规用途:你正在用Explorer浏览某个文件夹(当然也包括什么也不打开,就盯着桌面这个特殊的文件夹),这时如果某些后台程序(如FTP上传)在这个文件夹中生成了一些新的文件,却没有通过消息循环机制通知Explorer,你就需要手动刷新以看到新文件。再如你正在用FlashGet下载一个文件,打开它所在的文件夹,使用详细信息视图,然后多次刷新试试,你将看到该文件的大小不断增长。在更新显示信息的同时,Explorer也会按用户预设的方式重新排列图标,保持视图整齐有序。  “刷新”也有一些“副业”。由于它通知Explorer进行某些初始化操作,可以使部分与Explorer有关的注册表的项设置的更改立即生效;有时Explorer出现异常,在桌面上刷新一下可能恢复;有时显卡或应用程序出现问题导致桌面上出现“色块”,也可以被刷新去除。  然而所谓“刷新是在刷新系统、可以清理内存空间、加快系统反应”的观点,则是对初学者的误导。真不知道这理论是谁发明,然后广为传播的。一个合理的理解就是:“刷新”是Microsoft设计的用户自我安慰功能——新的总比旧的快吧,刷新了肯定要快,也许刷新后真的感觉就快了,那就狂点“刷新”吧……

我的理解是:
      1、点击右键菜单上的“刷新”后往往能够带来计算机的反馈,如图标的闪动,声音反馈等,给用户带来一些成就感:Windows正在受我的操控,应该可以说是一种“正性反馈”。
      2、在一些极偶然的情况下,“刷新”后的确能显示一些改变,如可能体现图标位置的改变,或者其他的东西等,大部分是用户所希望看到的,因此对于用户来说也是一种“正性反馈”。

因此,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正性反馈虽小,但不断地强化之下,形成了这种常见习惯。
Tags:

讯雷进程优化,(本人亲测)

[ 2008/04/02 10:05 | by selboo ]
看看优化前的进程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在看看优化后的进程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心动吧.其实很简单把 stlport_vc646.dll 覆盖到 迅雷安装目录下的Program文件夹下.建议备份下~~

stlport_vc646.dll
下载
Tags: , ,
分页: 179/186 第一页 上页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